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资助下,bob综合平台(集团)有限公司附属儿童医院吕海涛教授团队在川崎病临床特征及合并感染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COVID-19流行期间儿童川崎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合并感染(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Kawasaki disease and concurrent pathogens during isolation in COVID-19 pandemic)”为题,发表于国际一流儿科期刊、亚洲同类期刊排名第一的《 World Journal of Pediatrics 》(Q1,IF=9.186)。论文第一作者为丁粤粤主任医师,通讯作者为吕海涛教授。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原因不明,病理改变为急性全身性非特异性中小血管炎。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结膜充血、杨梅舌、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等。心血管损伤特别是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严重并发症,可导致心肌缺血、梗死甚至死亡,严重危害患儿的健康和生命。川崎病在东亚地区显著高发,我国发病率也呈不断增高趋势,是影响我国儿童健康的重大问题。
在2020年2-4月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国内采取严格居家隔离管控措施预防新冠病毒人际传播的背景下,该团队系统分析了该期间医院新发川崎病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合并的病原体特点,并与2015-2019年2-4月川崎病特点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相比2015-2019年,在2020年居家隔离期间,儿童外源性传染源的环境暴露减少,但川崎病发病率显著增高,患儿口腔黏膜改变、杨梅舌、指尖脱屑、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生的比例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且伴肺炎支原体感染高发,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这可能与宿主先天免疫反应失调和适应性免疫不成熟有关。目前,儿童川崎病的致病因素和具体发病机制还未阐明,但本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一旦感染肺炎支原体,则更容易发生川崎病。本研究为了解儿童川崎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
论文:DOI: 10.1007/s12519-021-00431-2.